当前位置:首页> 重要讲话

高虎城:中安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前景广阔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5月9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中国与安哥拉经贸合作情况。全文如下: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非时提出了“真、实、亲、诚”的合作理念,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安哥拉是李克强总理此次非洲之行的第三站,此访对全面深化中安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安经贸合作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访期间双方达成多项经贸合作协议,将是整个访问最为突出的亮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去年访非时提出的“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

  2002年内战结束后,安哥拉开始了石油开发及大规模基础设施重建,推动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一跃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三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安经贸关系随之快速发展。两国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合作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安哥拉已成为中国在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原油供应国。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60亿美元,占安外贸总额约40%,与本世纪初相比增长了近50倍,双边贸易的主要构成包括机电产品、钢材和能矿资源等。中安工程承包合作同样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3年底,中方在安累计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额443亿美元, 完成营业额370亿美元,项目涉及电力、港口、公路、铁路、住房、通讯等众多领域。同时,两国投资合作近年来上升势头明显。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安累计投资超过80亿美元,为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来,中安经贸合作发展快、程度深,示范效应明显。以融资模式拉动的基础设施一揽子合作是双边经贸合作的亮点。为帮助安解决战后重建资金缺口,中国金融机构与安方开展了一系列融资合作,帮助安实施了学校、医院、道路、供水、输变电等130多个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项目,有力支持了安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在一揽子合作带动下,中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规模迅速扩大。安已成为中国在非洲第三大承包市场,在安中资企业上百家。与此同时,一揽子合作有效改善了安工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为两国投资合作从石油领域向制造业、农业等非石油领域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将比较优势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符合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

  此访期间,李克强总理将与多斯桑托斯总统就深化两国经贸合作充分交换意见,并就进一步丰富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推动中安经贸合作转型升级、深入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双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将就医疗、水电、农业、民生等领域合作签署有关协议文件。

  当前,中国、安哥拉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中国资金、技术、生产实力较强,“走出去”发展的优势较为明显;安哥拉能矿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经济发展诉求迫切。中安经济互补性强,且均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双方在电力、铁路、农业、能矿、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机遇较多。未来一个时期,中方将同安方重点在以下领域加强合作。

  一是深化基础设施合作。近年来,安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实现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发展项目,使国家面貌得以迅速改变,也开启了中安在基础设施领域成功合作的篇章。今后一个时期,安将继续致力于改善国内基础设施条件。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支持企业参与安铁路、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项目,转让技术,培训人员,增加就业机会,帮助安在该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努力转变经营模式,逐步向属地化经营转型。

  二是加强农业领域合作。安自然条件优越,现有耕地670万公顷,待开发耕地超过3000万公顷。中方在农业技术、配套资金等具有比较优势。为帮助安提高粮食产量,中方愿在继续实施好现有农业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基础上,尽早实施农业示范中心项目,开展农作物良种推广和示范种植。同时,推动企业深入参与安农垦种植、仓储加工等重点环节,加大中方对安农业投资合作的力度和深度。

  三是积极开展制造业合作。中安制造业投资合作潜力巨大。安大规模战后重建对建材、轻工等工业制成品需求旺盛。为增加产能,安方将制造业作为优先支持发展的产业。目前,中国企业已根据安方需求,投资设立了玻璃厂、钢材厂等建材项目,有效填补了当地产业空白。在此基础上,中方将鼓励中国企业继续拓展合作领域,扩大投资规模,进一步提升合作效益。

  四是努力拓展融资合作。中国与安哥拉开展的一揽子合作在安哥拉乃至非洲地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中安各自经济发展以及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在融资领域的合作要求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元。中方愿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推动两国金融机构加强交流,拓展业务,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双方将鼓励企业借助中葡发展基金、经贸合作区等平台,推动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